一直以來,關于醫務人員的待遇問題像極了“狼來了”的故事。可到目前為止,“狼”(薪酬待遇)似乎還未到來,“小孩子”(相關部門)倒是吆喝不止,反觀“吃瓜群眾們”(醫務群體)貌似已經從之前的翹首以盼演變成如今的波瀾不驚。
這中間是一段怎樣的心路歷程,或許只有“故事里的人”才心知肚明。
可是,當大家都自認為陷入“滿懷希望又大失所望”的死循環中時,2020年仿佛是一個全新的突破口,因為從國家接二連三的政策中可以看出,黎明前的曙光真的來了。
曙光確實該來了,因為黎明前的黑夜太窒息
為醫之路,生來崎嶇,近些年更是越來越多的人感慨“醫路不易,像在薄冰上走路,似于懸崖邊起舞……”。更令人窒息的是,如此風險高、工作強度高、執業成本高的 “三高”職業,在待遇薪酬上卻是不盡人意……
一、《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國醫師收入與其社會貢獻不相符
中國醫師協會在2018年會上發布了《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它是根據2016年到2017年中國醫師協會進行了醫師大樣本的調查而出具,是迄今為止針對醫師群體最大規模的執業狀況調查。本次調查全國共計4.46萬家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參與本次調查,共約 14.62 萬醫師參與。
1.關于醫師的性別與年收入
《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顯示男性年平均工資是 78702.83 元,女性年平均工資是 73294.47元。
2.關于醫師的職稱與年收入
《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顯示四組不同職稱的被調查者之間在年收入上的差異都達到統計顯著水平。初級職稱組的平均年收入是 57709.35 元,中級職稱為 73854.37 元,副高級職稱 88638.24元,正高級職稱 107813.18 元。
該調研結果顯示:2011年有95.66%的醫師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到2014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了65.9%,但是仍然可以看出醫師收入不盡如人意。
另外本調研結果還顯示,中國醫師收入與其社會貢獻是不相符合,正高級職稱年人均收入剛剛超過十萬,該數據是綜合了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平均后的結果,這種收入狀況與西方國家動輒數十萬美元的年收入不可同日而語。且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醫師培養周期長、投入大、執業風險高,醫師應該獲得較高的收入,在這一點上不應因為國家不同而有區別。
二、《2020中國醫護執業現狀調研》:醫護的付出和收入不對等
根據某平臺發起的 “2020中國醫護執業現狀調研”,針對疫情前后的情況做了數據收集和整理。
本次調研共收集到1056份有效問卷,覆蓋全國31個省市及自治區。其中二、三級醫院醫護人數為776人,占比73.2%。
1. 疫情前后,醫護人員工作時長對比
疫情前后,醫護人員工作時長對比
調研統計了疫情前后醫護人員工作時長狀況,結果顯示:65%的醫護人員在新冠疫情后工作時間有所增加,且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8小時(注:我國勞動法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2. 疫情前后,醫護人員收入情況對比
疫情前后,醫護人員收入情況對比
此次調研結果顯示,疫情后,我國醫護人員的收入略有下降;87%的醫生和90%的護士月收入低于8000元。其中,醫生群體收入略高于護士。
由這個調研我們可以看出:作為風險高、工作強度高、執業成本高的“三高”人群,醫護的付出和回報并不對等。
綜上所述可知,中國醫護的處境令人堪憂甚至于地位尷尬,但在醫療不可或缺的今天,人們對其愛恨交織,因此在這個錯綜復雜的大環境下,國家倡導“尊醫重衛”是勢在必行,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正好,2020年是個大好的契機。
前有新冠疫情期間,“白衣執甲,逆行出征”的余溫和感動,后有國家的道道指令,“尊醫重衛,提升待遇”的決心和堅持。小編覺得,說膩了提薪二字的醫護們終于有盼頭了……
國家衛健委:提升薪酬待遇、提高陽光收入……
9月23日,國家衛健委下發《進一步加強醫務工作者隊伍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強調,全社會都要關心愛護醫務工作者,推動形成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并將從人才培養、薪酬待遇、工作條件等多方面加強對醫務人員的保障!
1. 壯大醫務工作者隊伍總體規模
?著眼于健康中國建設和深化醫改大局,將進一步壯大醫務工作者隊伍總體規模。
?重點加強全科、公共衛生、護理、兒科、麻醉、精神衛生、重癥醫學、病理、醫學檢驗等緊缺專業人員隊伍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
2.提升薪酬待遇,提高陽光收入,落實各種補貼
?將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調動廣大醫務工作者積極性。
?推動各地落實“兩個允許”,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完善財政補償政策,提高醫務工作者的陽光收入,深化醫務人員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制度。
?符合條件的醫務工作者可以享受鄉鎮工作補貼、衛生防疫津貼、醫療衛生津貼和護齡津貼等。
3.職稱評審,破除唯論文、唯學歷等傾向
?發揮職稱評審的“指揮棒”作用,堅持實踐導向和科學評價,突出品德能力和工作業績。
?科學設置評價標準,堅決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外語傾向,鼓勵醫務工作者扎根防病治病一線。
4.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支持醫師多點執業
?加快構建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區域醫療中心和醫聯體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補齊基層服務能力短板。
?要支持醫師多點執業,提升優質醫療服務可及性。
5.科學測算工作負荷,保障醫務工作者假期
?嚴格落實有關要求,指導醫療衛生機構合理設置工作崗位,科學測算工作負荷,合理配置工作人員,避免醫務工作者長期超負荷工作,保障醫務工作者休息休假時間。
?加強醫生辦公室、值班室和休息室改造,為醫務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后勤服務。
?加強對醫務工作者職業危害和勞動安全衛生防護培訓,做好防護物資和設備儲備。
?定期組織醫務工作者體檢和心理健康評估,有針對性地開展干預和疏導,減輕醫務工作者身心壓力。
6.建設“平安醫院”,打擊醫鬧
?加強健康促進,普及健康知識,繁榮健康文化,引導公眾樹立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的理念,增強對衛生健康工作和醫務工作者的理解認同。
?持續開展對優秀醫務工作者的宣傳活動,選樹先進典型,弘揚崇高精神,提高醫務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認同感。
?加強平安醫院建設,鞏固“三調解一保險”糾紛化解機制,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切實維護良好的醫療秩序。
該《通知》還明確表示要積極爭取本地區黨委和政府支持,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工作協同機制,形成責權明確、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緊扣廣大醫務工作者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找準突破口和著力點,明確工作任務,細化責任分工,按照時間表路線圖,持續深入開展工作,把各項政策措施抓實抓細抓落地,確保取得實效。
最令人欣喜的是,關于提升醫護人員的薪酬待遇這一塊,在今年8月19日的醫師節當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稱:國家衛健委要求各地要主動關心關愛醫務人員,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提高和保障他們的薪酬待遇。
圖源:視頻截圖
另外在職稱評審上,9月9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而非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
由此可見,在提升醫護人員待遇以及職稱評審等方面,國家層面始終在努力調配,力爭不會虧待每一位為大家為人民拼過命的“天使們”。
因此,大家認為這次是“狼來了”故事重演,還是終于迎來了春天?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責編:亦一 小脈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注明“來源:醫脈通”。本網注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我們。)